张三丰<道要秘诀歌>

道要歌,道要歌,不知道要必遭魔。看玄关,调真息,知斯二要修行毕。以元神,人气海,神气交融默默时,便得一玄真主宰。将元气,人黄庭,气神和合昏昏际,又得一玄最圆明。一玄妙,一玄窍,有欲观窍无观妙。两者玄玄是要机,异名同出谁知道?看玄关,无他诀,先从窍内调真息。神恬气静极自然,妙自无生现太极。古仙翁,多半语,恐泄真机无妄举。或言有定在中央,或言无定自领取。到而今,我尽言,此在有定无定间。有定曰窍无曰妙,老君所说玄又玄。指分明,度有情,留与吾门作赏音。遇而不修为下鬼,为圣为凡随乎人。初下手,最难行,离了散乱又昏沉。大丈夫,有真学,必将神气分清浊。先天神兮最清明,后天神兮乃浊物。扫除浊物守清明,闭塞三宝居灵谷。这灵谷,即窍儿,窍中调息要深思。一息去,一息来,息息相依时相偎。幽幽细细无人觉,神气团冲九窍开。照此行持得窍妙,昏沉散乱从何来? 
  [原名]
    道要歌,道要歌,不知道要必遭魔。
    [句解]
    本歌开首便向学道之人重重敲了一计警钟,提示学道之人,学道当知“道”的真谛,及追寻真谛的方法要领(此名为“道要”)。若不知此,或虽知此又忽视轻视于此,必然落入盲修瞎炼。盲修者,一日不知道理与方法,盲目地去修;二因不懂何为真道正道,往往易为打着弘扬大道旗号的歪门邪道所蒙所骗。瞎炼者,一日一知半解而炼;一日想当然而炼;一日被庸师歪师牵着鼻子而炼;一日朝改暮更而炼。盲修者,起于愚茫加机巧的心魔,就易于招致外魔。瞎炼者,为着魔而炼,既有违心理健康,又有违生理规律,非但不能疗疾治病,益寿延年,反而可能无病致病,小恙造成重疾,终致损性折命脉,性命两伤。故而古圣哲教人“穷理尽性,以至于命”,乃是寓尽了苦口婆心。此可谓是得道要前之道要。
    有人或者说,孔德先生是否言之过重,把“魔”讲得危言耸听。我们都是真心向道,一时理法不明,或为庸师所误,也不能归之于“魔”呀?而在孔德看来,人之心本真如同天平,在先天,天平无物,无道与魔之概念,实与大道同体。在后天,人生杂欲,心萌善即道,一念恶即魔。由此视“魔”,未必危言耸听。这些“魔”情,不过是小魔不除可以养成大魔,为患无穷;大魔思过可以化小归无而返道。道与魔之相对,终不可轻视也。
    [原句]
    看玄关,调真息,知斯二要要修毕。
    [句解]
    最近有周玲高修于《武当》今年10期发表《仙道琐言》一文,文中对仙学的概括分类,敝人极其赞同,认为是当今对仙学介绍甚为全面、科学者。但对于引述陈樱宁先生语,并亦发表评论,认为炼仙与修道有别,愚却有不同看法。在愚看来,“修道”一词本是广义概念,儒、释、道、基督、伊斯兰各种宗教所务者,皆修道之事,然修道之事的形式与方法却可以各有不同。炼仙(即仙学,或直接指内丹学)是人生修道选择的形式之一,所以它与修道并区区别。我们不能把“炼仙”之外的修道行为称为修道,而把“炼仙”列在修道之外。这样做,实是把“修道”的内涵机械化了。故此,这些概念必当弄清,方不误后人。
    以上所言乃正本之语。如三丰祖师讲“道要”,乃言修道之要。此修道之要亦正“炼仙”之要。若将修道与炼仙分作两件事看,这岂不成了矛盾。况且,前人言修道、言炼(内)丹、言修仙,多有混言者,乃随因而名。这些,虽似题外之语,却关文中之事,个别情况不可不辨。
    以上所言乃正本之语。如三丰祖师讲“道要”,乃言修道之要。若将修道与炼仙分作两件事看,这岂不成了矛盾。况且,前人言修道、言炼(内)丹、言修仙,多有混言者,乃随因而名。这些,虽似题外之语,却关文中之事,个中情况不可不辨。
    修炼内丹之道,所与他种修道方式有所不同者,一是后天人为努力行为很明显,不是坐享其成;但这种后天人为的努力恰恰又是要合于天道的无为无不为。二是要在命功上见实证效验,这也是检验内丹之学入门未入门,成就大小的试金石。所以,内丹修炼的“道要”,乃言修道之要。此修道之要亦正“炼仙”之要。若将修道与炼仙分作两件事看,这岂不成了矛盾。况且,前人言修道、言炼(内)丹、言修仙,多有混言者,乃随因而名。这些,虽似题外这语,却关文中之事,个中情况不可不辨。
    修炼内丹之道,所与他种修道方式有所不同者,一是后天人为的努力行为很明显,不是坐享其成;但这种后天人为的努力恰恰又是要合于天道的无为无不为。二是要在命功上见实证效验,这也是检验内丹之学入门未入门,成就大小的试金石。所以,内丹修炼的“道要”就在如何跨进命功效验的门坎这一点上(谁言他性功修的再好,落实不到命功上终是白搭)。而这道门坎,就在能否调得真息,能否得入玄关这二者上。这二者,真息是得见玄关这二者上。这二者,真息是得见玄关的向导,玄关是内丹得以炼成的基础。故名“二要”。此“二要”贯彻内丹修炼的始终,故言“要修毕”。
    近有读者来信,言到前文《打坐歌》注释中提到玄关,未得明言,深为憾事。其实我已说明在《乐育堂语录注解》中有专论,并非故意隐而不言。简言之,性玄关者,心中无一丝念头,而又非昏沉入睡,虚灵清明之境即是。命玄关者,后天凡息住,先天真息生,后天凡气失,先天元气发,由微至着,无穷生机者是。性玄关见,起自泥丸;命玄关见,始自(下)丹田。性玄关见,是神的元始灵明本境;命玄关见,是气的元始混沌本境。待修炼至神入于气,气化于神,神气不分,合为一境,周身内外,光明通达,如同一座琉璃宝塔,此乃为性命合一之玄关,乃是达到究竟之地。但实修之中体验这三种玄关并非如此简明,但不违上述原则而已。
    真息者,乃相对凡息而言。心息者,常人之息。或因动劳,或因念杂,或因病疾,或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经络不畅、血脉不和,使呼吸不得自然,故名。真息乃自然之呼吸。这个自然是不加丝毫人为干预的纯生理本能自然呼吸。有人问,如果我睡着了,那呼吸算不算得真息?要我说,若睡着后排除了产生凡息的任何条件,就可算得真息,否则仍不能算真息。为什么?虽然人在睡眠中是生理本能在发挥作用,但你睡姿不合适,压迫了某一肢体或脏器;或身体有病,影响气血的和畅等,都会干扰、损害生理本能的正常发挥——当然包括呼吸,因此,这样的睡眠呼吸是算不得真息的。何况,丹家所言的真息,是控制在似睡非睡功态下的,而非纯睡眠状态的呼吸。 是在此状态下的一种生理本能最正常发挥的呼吸。
    真息也不要误以为就是胎息。真息可名自然之息、先天之息,咱们人打娘胎生下来原本之息就是真息。从胎儿在母腹不用口鼻呼吸到婴儿出世使用口鼻呼吸,都为真息。而胎息则是真息由后天返先天的一个终点,是真息的归宿。所以说,处于功态之下,只要生理本能在发挥最佳作用,即使口鼻呼吸也属真息。在后天返先天的过渡进程中,真息的作用是唯一的(真意是为营造真息、服从真息而存在的),真息的形式是不断演进的(由口鼻呼吸之息过渡到胎息)。就是胎息,也存在若干层次与状态。试想,从精卵合成孕于母腹子宫那一刻之胎息,到十月胎圆正待出生那一刻之胎息,虽皆名胎息,然状态差别何其之大。
    以上乃要言之要,诀中之诀,我今道破底蕴,望学者细细体悟求证。
    [原句]
    以元神,入气海,神气交融默默时,便和量玄真主宰;将元神,入黄庭,气神和合昏昏际,又得一玄最圆明。
    一玄妙,一玄窍,有欲观窍无观妙。
    两者玄玄是要机,异名同出谁知道。
    [句解]
    这里先讲讲“神”的概念与下手的关系。
   《易》曰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,阴阳不测谓之神。”把它通俗些说,就是:道包括阴与阳两个方面,阴与阳两个方面的交合运化,就是道的功能表现。道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,任何奇妙的事物都被它产生出来。这种产生过程和原因,是阴与阳悄然合运化形成的,是道的本性能力所致的。若把道的这种本性能力加以形容,这就叫神。可是,道之神并不神秘,乃不神之神。但这不神之神又是万化之主宰。
   在宇宙原始本体(万物皆未发生)那里,神与气是混沌不分的,故只名为炁。是一种无极之状态。无极又是一种阴静之状态(强名之谓)。静不能终静,静极而生动,太极生焉。因生太极,始分阴阳、动静、神气,此二者交合运化,才有了纷纭的万物发生。由太极往后,若阴阳各偏向动静一方,便向有极极化,最后归于消亡。
   神有三分,以生命的本能主宰,名之元神;以人的知识念虑,名之识神;以人的天秉良知,名之明神。此三神以大树比喻,元神如树根,识神如枝叶,明神如树干,有相互作用于一身的配合作用。